科研成果

文雁兵: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宏网)

时间 : 2024-09-29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院文雁兵教授9月16日在中宏网发表理论研究文章《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建议综合施策,加大供需匹配和转换支持、建立技术冲击的应对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构筑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为“人口红利”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劳动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安排,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一系列任务要求。近年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劳动市场的冲击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得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技术冲击加剧、制度掣肘凸显、人力资源错配等问题。建议综合施策,加大供需匹配和转换支持、建立技术冲击的应对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构筑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为“人口红利”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变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劳动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供需矛盾突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引致经济结构与就业市场深度调整,加之我国劳动力总人数基数大、增长快背景下,供需矛盾表现为:首先,行业供需不匹配。需求衰落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过剩,需求增长的新兴行业缺乏合适的人才。其次,区域供需不匹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旺盛,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过剩,区域间人才流动不畅加剧了供需失衡。再次,技能供需不匹配。劳动力市场对一般人才、通用人才需求快速减少,对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供给端存在结构性短缺,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一名技术技能人才至少对应2个岗位,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此外,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仍存在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技术冲击加剧。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口结构变化与技术变革交织叠加,新产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替代导致的就业流失、劳动力市场“极化”以及技能需求的剧烈变化等问题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一些程序化和部分非程序化的工作,如影像诊断、驾驶、搬运等工作的就业减少。智联招聘《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人工智能新技术适应性较弱,销售业务、财务/审计/税务、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行政/后勤/文秘和客服等已开始受人工智能冲击,50%的受访者认为,从事工作未来1-5年将被AI替代风险非常高。

制度掣肘凸显。现行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制度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无法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全职、长期雇佣的劳动者,在灵活就业和零工经济急速扩张背景下,数量庞大且急速扩张的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和平台经济劳动者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浙江省金华市的纳入工伤保险模式、浙江省湖州市的“1+1”保障模式、江苏省南通市的职业伤害保险模式,聚焦零工群体最迫切的劳动权益诉求做了实践探索,但相关制度缺陷已成为劳动市场改革掣肘,制约了劳动者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流动性和安全感。

人力资源错配。现行教育体系未能及时回应产业结构升级需求,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技能与市场、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为此,教育部等五部委《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新设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错配导致我国约20%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与不匹配,由此对劳动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人社部《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为385万件,涉及408.2万名劳动者,创历史新高,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若干对策和建议

加大供需匹配和转换支持。首先,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加大对新兴产业、新型技能的关注和倾斜,通过技能提升、持续培训等手段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确保不同类型和层级的人才流向真正有需求的行业与区域。其次,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受影响行业劳动者的再培训和技能转移支持,为其设置专门的劳动力转移通道,帮助其重新进入劳动市场。最后,提高劳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畅城乡的劳动市场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高效匹配和有效配置。

建立技术冲击的应对机制。首先,出台政策和建立平台支持因技术进步而被替代岗位的劳动者,基于人口大数据画像,建立生成式推演的技能储备、技能培训和择业推荐机制,前瞻性帮助劳动者在技术变革的初期便占据主动,确保就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鼓励企业在技术进步中注重劳动者利益,建立企业内部常态化技能培训机制,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变化,从而减少就业流失。最后,积极培育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以此来弥补传统行业因技术进步导致的就业损失,将其转化为促进劳动就业的动力。

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首先,加强劳动权益保障,特别在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为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提供激励,支持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确保劳动者安全稳定工作。其次,制定新的法律框架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对零工经济、共享经济就业模式崛起和传统雇佣关系打破,为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劳动者设立专门的保险制度和福利机制,有效保障零工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与健康福利。最后,探索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部分转移到传统行业劳动者群体,缩小收入差距,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构筑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分层分类规划和管理,特别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机制,让教育内容更加契合企业和市场需求,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深入实际工作场景,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其次,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减少因盲目选择专业而导致的就业困难问题。再次,对于已经进入劳动市场的劳动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其不断持续提升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以及满足基础技能型、创新导向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劳动群体的就业需求。


 

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9998828 
邮箱:jjxy@zjxu.edu.cn
学院纪委邮箱:jjxyjw@zjxu.edu.cn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进入76net必赢官网

Copyright @ 2021 必赢76net线路(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浙ICP备12033620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9802000391号